海容级巡洋舰
武器性能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海容级巡洋舰是清朝海军于甲午战争后向德国采购的防护巡洋舰,共有海容、海筹、海琛三艘同级舰。三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每艘造价为16万3千英镑,三舰分别于1898年到达大沽,由直隶总督裕禄验收。1937年9月抗日战争期间,三舰都奉命在江阴自沉入长江,以延缓日本海军循长江而上的作战意图。
结构特点编辑本段
1897年9月15日竣工,1898年7月27日抵达大沽,辛亥革命时管带为喜昌。
1937年9月25日沉于罗家桥港口(时任舰长为欧阳勣),1959年4月25日捞起。
使用情况编辑本段
海容号:1897年9月15日竣工,1898年7月27日抵达大沽,辛亥革命时管带为喜昌。1937年9月25日沉于罗家桥港口(时任舰长为欧阳勣),1959年4月25日捞起。
海筹号:1897年12月11日竣工,1898年7月27日抵达大沽,辛亥革命时管带为黄钟瑛。1937年9月25日沉于江阴阻塞线南北浮间(时任舰长为林镜寰),1964年捞起。
海琛号:1898年2月12日竣工,1898年9月21日抵达大沽(正值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辛亥革命时管带为荣续。1937年9月25日沉于江阴长山脚附近(时任舰长为张凤仁),1960年捞起。
发展历史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向德国伏尔锵造船厂订造了3艘军舰,排水量2950吨,使用锅炉动力,被称为海容级巡洋舰,海容号即为首舰。

1897年9月15日竣工,1898年7月27日抵达大沽,辛亥革命时管带为喜昌。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的战况形势越来越险恶,南京也遭到日军的空袭。为阻止敌舰沿江而上、进犯南京,蒋介石命令时任海军部长陈绍宽,实施封锁长江的作战计划——阻塞长江下游的江阴水道。陈绍宽从8月11日开始,先后将海军已经老旧的当时最大的巡洋舰“海圻号”、“海容号”、“海琛号”、“海筹号”等43艘陈旧舰艇和战时征用的185艘民船(总吨位达63800吨)(海容号时任舰长为欧阳勣),1959年4月25日捞起。
海容号:1897年9月15日竣工,1898年7月27日抵达大沽,辛亥革命时管带为喜昌。1937年9月25日沉于罗家桥港口(时任舰长为欧阳勣),1959年4月25日捞起。
海筹号:1897年12月11日竣工,1898年7月27日抵达大沽,辛亥革命时管带为黄钟瑛。1937年9月25日沉于江阴阻塞线南北浮间(时任舰长为林镜寰),1964年捞起。
海琛号:1898年2月12日竣工,1898年9月21日抵达大沽(正值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辛亥革命时管带为荣续。1937年9月25日沉于江阴长山脚附近(时任舰长为张凤仁),1960年捞起。
性能数据

乘员编制:324人
舰长:100米
型宽:12.5米
满载排水量:2,950吨
续航距离:2100海里/10节
航速:20.75节
武器装备
(1)105毫米40倍径克虏伯速射炮8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8毫米马克沁机关炮6门,60毫米克虏伯行营炮1门;
(2)14鱼雷发射管3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林仙级/Arethusa 下一篇 定远级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