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性能
发展沿革编辑本段
研制背景

1976年,中国中央军委又批准了新一代固体弹道导弹的计划,对其性能指标如射程是中程还是远程并未定义,因为根据当时美苏法的发展路线图,应该进一步发展射程较远的中程导弹,一步步过渡到远程导弹,然而当时中国没有那么充裕的资源,也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升级核潜艇,根据实际情况,最稳妥也是最省钱的方案,还是研制一种陆海通用的体积质量更大的导弹。
1978年底,东风-22导弹的方案论证和预研工作开始,代号“202工程”,主要着眼于实现机动、快速发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达到小型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202工程有11项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新型结构材料、机动发射模式、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等。
1982年后,中国航天部二院四部进行了新一代固体弹道导弹的总体方案分析,配合四院完成了一、二级2米直径和三级1米直径固体发动机的模样研制,二院四部还提出了第三级并联仪器舱的设计方案,从而保证导弹射程满足远程潜射导弹的指标。以此为基础,中国国防科工委召开的历次相关会议确定新型固体弹道导弹是一种远程导弹。与此同时,二院还进行了陆基机动性远程固体弹道导弹的总体方案分析论证。
1983年,液体的东风-22导弹发展顺利,初样的设计、生产和试验任务均已完成,而中国同期自行研制的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也进展顺利。由于当时中国处于“七五”计划期间,军费削减,同时提出“以常规武器为主,适当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方针,这意味着重心的倾斜及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精简,而更适合机动的固体导弹则被挑中,因此东风-22基本处于下马状态。
建造沿革

1986年5月启动远程固体导弹的研制,将陆基型命名为东风三十一号,海基型命名为巨浪二号
东风-31导弹设计目标主要是接替东风-4液体远程导弹执行打击莫斯科的任务,并对关岛等地进行威慑,计划在2000年前后完成研制交付部队使用。
1990年,巨浪-2弹道导弹正式开始研制,基于陆海兼顾的设计原则,巨浪-2导弹和东风-31导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陆基东风-31导弹研制难度较低,对它的需求也更迫切,研制的优先级也更高。

2002年11月22日,东风-31导弹A型首次发射成功。2006年9月,东风-31导弹A型沙漠试验成功,定型装备部队,新一代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真正形成了可靠的战斗力。
服役历程

200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阅兵,12枚东风-31导弹A型及发射车组成的战略导弹车队作为压轴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2012年8月30日,东风-31导弹A型进行了发射,射向西部某地。
2014年1月,中国解放军报首次公布了一组中国东风-31导弹在野外进行作训部署的照片。

2017年7月30日,中国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的大型阅兵式上,出现了新型的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
2017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东风-31系列导弹再次展出。
201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70周年阅兵,火箭军数型战略核导弹武器在受阅地面方队中最后亮相。由16辆战略核导弹战车组成的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是我国大国地位、国防实力的显著标志。
总体评价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核潜艇部队 下一篇 东风-41洲际战略弹道导弹